论巴别塔的倒掉
巴别塔,是《圣经·旧约·创世记》中人类建造的塔。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;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,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,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,通往天堂之路从此无望。现代语境中,用“巴别塔”来形容人们试图创建“乌托邦”的空想。
~1~
全球化的繁荣背后
我们所说的全球化,是指近三十年经济合作的全球化。
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全球化观念兴起,那些主流的经济学家或是社会学家,他们异口同声的说,这么做可以打破边界限制,形成全球最佳资源配置,最终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。当然,政治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,就是通过经济的全球化,实现价值观的全球化。
全球化的时代背景,是老布什把伊拉克赶出了科威特,还有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的自我解体。但共和党新保守派坚持对外干涉主义,却忽视了国内的社会发展,在驴党压力下,老布什违背诺言加税失去了民众支持,导致了克林顿的上台。到了后面小布什也是如此,他作为典型的官二代显然智商不够,比老布什走得更远。美军在中东死伤惨重,八万亿美元打了水漂,民众生活水平下降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奥巴马打出了Change的口号,借势上位。至于Change什么,谁也搞不清。
现在有很多人,喜欢引用克林顿的那句话。那是克林顿在1992年的竞选口号:“笨蛋,问题是经济!”然后他赢了大选。这种唯经济的理念,既是当时美国经济停滞的反应,也是后面全球化的思想基础。
克林顿的竞选口号,说出了全球化的实质:一切向钱看,物质决定一切。但什么是经济?什么是繁荣?是数字式增长,还是大多数人分享发展的成果?乌合之众是不会多想的,他们只要听到人类、全球这样的大词就高潮了。
要理解全球化,还要先回到近代文明的发源地----欧洲,当今的世界各国都是不同欧洲路线的本地化。欧洲经历二次世界大战差点成为废墟,精英们决心彻底淡化国家与民族的概念,走向大融合。1957年以法德主体搞出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,1965年升级为欧洲共同体,1993年再次升级为欧盟。从经济合作走向社会融合,这就是二战后欧洲的集权统一史。
但欧洲是否有大融合的基础呢,当然不可能,这只是某些精英的幻想。单纯的经济合作还好一点,毕竟传统文化上都属于大基督教的范围,政治体制都是民主国家。但要深度融合的话,难度就相当大了。不信,看看当年天主教和东正教吵成什么样子,十字军东征时对东罗马都干了什么。法国人德国人宁愿与奥斯曼帝国合作,也不会对斯拉夫人施加援手。
二十世纪末的全球化,可以看作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扩大版,但比欧洲经济共同体更加激进,因为囊括了差异巨大的政体和文化。
1991年苏联自行解体,核战争阴云散去,美国在世界一枝独秀,帝国找不到对手,失去了方向感。在华尔街的全力包装和与知识界的强烈忽悠下,全球化的说法,获得了强大的理论支持,比如福山的【历史终结论】,托马斯·弗里德曼【世界是平的】,都风靡一时。但不管此类理论怎么包装,核心观点都是: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已经出现,人类是进步的,前途是光明的。其前提是:各种文化都差不多,各个族群都差不多。
于是,轰轰烈烈的全球化开始了,WTO的大门敞开了。从简单的日用品,到复杂的工业品,很快实现了各产业的全球化。最典型的就是苹果手机,品牌、设计、系统由美国负责,关键元器件或组件由日韩负责,管理由中国台湾负责,低端部件和组装由中国大陆负责,一片繁荣和谐气象。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,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。
1、不同经济体的合作,未必遵循同样的经济规则。各地的规则意识有强弱,产权保护有差异。通常来说,不遵守规则的一方,短期内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。这在快速成长的通讯和电气行业,非常普遍。
2、短期的经济效益,可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灾难。一些有名的大公司,强制要求全球供应链每年都要下降一定百分比的零部件供应价格,这种注重短期营收的趋势,早晚会出质量事故。比如波音公司的737事故,有说法是波音公司为消减成本,把失速控制系统的研发分包给了印度,可能看着节省了几千万美元,但是软件的系统问题导致了飞机连续失事,完全得不偿失。
3、供应链的高度集中,容易导致巨大的行业问题。如果某公司垄断了某个部件或供应链上的某个环节,一点风吹草动,都会影响全球的供应。富士康是全球笔记本、平板产品的代工No.1,如果富士康占据全球代工的80%,那其实富士康公司就会成为甲方,委托方成为乙方。这种案例很多,各种意外,罢工、地震、事故,都会引发全球电子产品市场的震荡和短缺。
4、全球物资的集中供给,更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风险。高端产品如军用的战斗机零件,普通产品如医用口罩,生活用品如卫生纸,都可能在社会冲突中成为地缘政治的武器。当国家资本对市场不断渗透,问题变得更加严峻。古人是挟天子令诸侯,现代是挟产业控全球。如果暗黑势力借全球化不断增长,很可能反噬文明。
全球化的三十年,已经深重地改变了世界的产业格局。疫情突然爆发,然后失控。病毒借助全球化列车,快速传遍全球。人们在尝到一些甜头后,又将为乌托邦理想再次付出惨重代价。
~2~
第三次世界大战?
有人把疫情比作第三次世界大战。
从疫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来看,是可以作这样的比方。中国从1月下旬到3月中旬停工近二个月,现在欧美各国也开始家里蹲的政策,通常是2-3周,这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致命的。高盛有报告认为2020年全球GDP会下降1%以上,但我认为这个数字太乐观了。
2019年全球GDP近87万亿美元,其中旅游业的贡献是10.4%,带来的工作机会总就业数的10%。而世界旅游协会WTTC刚刚预测,2020年全球旅游业GDP损失将达2.1万亿美元,下面是其估算全球疫情导致的各国旅游业者失业人数:
加上工业停滞、消费疲软、医疗支出剧增等因素,全球GDP到底会下降多少?已经有独立学者提出非常悲观的看法,随着实体经济的停滞,将带来多国的金融系统崩溃,全球GDP减少30%以上,走向类似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。
1929年经济大萧条,由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世界大战结束。但这次情况不同,真正的世界级战争,肯定打不起来。原因不复杂,世界级的战争需要世界级的对手,比如一战时期的奥德对阵英法,二战时期的英美对阵德日,而这次没有。认真观察一下,二次大战都是源于欧洲,都是工业化后国家之间的冲突。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,应该是五十年后的事情了。当美国人口失衡,自顾不暇。欧洲强力左转,德国将重新武装,为今日默克尔的决策付出代价。
二战期间,美国以一己之力消灭了德日联盟。后面的美苏冷战,只是军事力量的对峙,两者的综合实力完全不对等。目前,美国依然在全球保持领头羊地位,无论是科技、军事、农业,都不存在真正的挑战者。用张局的话,全世界的军队加起来,都打不过美军,怎么可能有世界级的战争呢?如果真有二师兄想不通冲上去硬抗,会在一个月之内见分晓。
现在的全球秩序,是二战的结果,人类经历了近70年的总体和平,又一次面临转折点。无论如何,逆全球化是个惨痛的过程,有的地方抗不过去,铤而走险向外输出压力,爆发局部战争成为大概率事件。爆发的地点,就是在逆全球化过程中,受压最大的区域。
不同的地方,命运自然不同。
~3~
不同区域的前景
首先我们要清楚逆全球化进程会有哪些趋势。
1、企业将会缩短供应链。以前那种引以为傲的全球分包模式将退潮,而代之以更加均衡的风险评估。比如,工商界将会突出公共安全和物流半径的概念,那些处于公共安全(有敌意的、法治差的)不达标地区的企业,以及超出物流半径的供应商将被踢出供应链。
2、发达国家将限制关键能力的外包。涉及公共安全、健康和高科技的产业,将会用更严格的法律和法令限制对外的分包和输出,已经在外面的尽快撤回。具体行业有:军事、航空、通信、医疗、生物、芯片、精密制造、人工智能等。
3、国家之间将会要求同等规则。比如,同等的税率和非关税壁垒,我对你的商品征5%的税,你对我的商品也只能征5%的税。比如,同等的社会开放规则,你的媒体电视网站可以在我这边落地,我的媒体电视媒体也可以在你那边落地。你不同意,大家就不要一起玩了。
这样的趋势,受打击最严重的是那些出口主导型国家,这些国家也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受益最多的国家。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出口,一直在闷声发大财。
理解这个观点,首先要说清楚经济的基本概念。利润只能在市场中产生,不会在管制中产生。在一些经济理论中,有经济的三架马车之说法,但其实不成立。所谓的“投资”和“消费”,更多是让帐面数字好看,实际上损耗社会财富。
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,只能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进行。但因为其产生漂亮的GDP数字和潜在的灰色收益,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动。无论前期的天量投入,还后期的巨额维护,都需要全体纳税人承担。很多地方的高速,长年就没有几辆车跑。很多地方的高铁,本不需要那么高的速度。原来可以用1/10的投入,就可以实现95%的功能,省下的钱要么减税,要么投入更多的社会民生保障。有个笑话,如果修路筑桥就能够发展经济的话,那把地球表面都修上高速好了。
至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之说,逻辑上不成立。我妈一直教导我,天上不会掉钱下来,要量入为出。有钱就多花,没钱就少花,很朴素的道理。消费不存在拉动的问题,而是能力的问题。民众的消费能力,本质上是税收问题。做企业的都知道,一个公司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美国市场,因为美国虽然只有三亿人,但有着全球最强劲的消费力。原因是什么,因为美国人有钱。美国人为什么有钱?因为在所有的发达国家中,美国社会的管制最少、税率最低、竞争最激烈,商品价格最低。
有人说美国是全球化的受益方,因为美国人印钞票,就获得了低价格的商品。这种说法是缺乏思维的表现,美国社会并不存在一致的公共利益。部分人确实在全球化中获益,比如华尔街的金融资本、跨国公司、娱乐业,和依附拨款生存的教育界、知识界等,但产业空心化却导致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,比如中小企业生存困难、中产阶级数量萎缩、平均收入下降,导致族群矛盾激化。
2016年老川上台,说明美民众首先觉悟,全球化进程开始逆转。2019年后,英国跟上美国步伐强力脱欧。现在病毒一来,疫情从爆发到蔓延,大大地加速了逆全球化进程,这使得各种潜伏的危机短时间集中爆发,全球动荡变得剧烈。
历史转折关头,人类与新病毒之间展现出一种长期共存式的对抗,也许是一年二年,或者更长。不同的地区,决策机制不同,民情民意不同,医疗基础不同,社会保障不同,自然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。
有些人嘲笑美国失控了,其实是不了解他们的决策机制。面对未知的病毒和疫情,没有人能够未卜先知,只有见招拆招的弹性决策,观察他们从旅行限制、撤侨、边境管制、部分隔离和启动紧急状态,有着清晰的升级响应过程,从来没有“不惜代价”的说法。正如张文宏医生所说:“美国现存的医疗资源和生产能力都很强,多少时间控制住,看他们采取哪种方式。相信美国会采取最合适的政策。”
让我想起了七十年前的世界大战,当年军国主义思潮就象病毒一样在地球蔓延,战争爆发了。刚开始病毒占优势,希特勒的坦克占领了大半个欧洲,日本的军舰在太平洋耀武扬威,只剩英伦三岛和中国在苦苦支撑。当听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,欧洲有一个人终于睡了个踏实觉,他叫丘吉尔。后面的战争,基本上都是美国人唱主角了。美国既是盟国的后勤部长,又在欧洲和亚洲直接参战。谁也没有想到,三年后战争就结束了。
如果把这次疫情看作战争,那将是类似的剧情。病毒不认人,不管你是总统还是议员,不管你是公主还是平民,都可能感染。但疫情的控制,却是公共卫生问题。如果美国陷入困境,其它地方会更困难。在这里,我可以直接下个结论:将来最先走出疫情的,应当是美国。随后,是那些英系国家,包括英澳加日等。因为疫情考验的,本质上是私权和公权的平衡问题。这些海洋法国家,有着最好的产权保护制度。
正在进行的逆全球化进程,包含着产权的再次明晰、经济活动走向理性、社会发展更加均衡等内容。所以,产权保护越好的地方,受到的冲击就越小。而我们讨厌的通货膨胀、货币超发、经济停滞、乌托邦思潮泛滥,都可以看到产权的严重问题。
全球化的巴列塔正在倒塌,相当于人体的自我免疫系统发挥作用。经过逆全球化的洗礼,人们的观念会从物质至上转向,社会的发展会更加均衡。在这个过程中,经济规律依然起作用,发达国家不可能撤回全部生产能力,而是会更加关注彼此的价值观和法治水平。价值观接近的地方,就能够保持良好合作,资金和技术将会流向那里,这就是未来的发展热点。
综述
近代的巴别塔思潮,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一波又一波。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获得不断突破,从牛顿律到相对论,从蒸汽机到内燃机,从汽车到飞机,从基因工程到人工智能。人类觉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,认知世界,改造世界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。
从法兰西大革命开始,人类已经很难崇拜皇帝,但转而崇拜科学和理性。但所谓科学,不过是人类目前的认知。所谓理性,不过是人类有限的思维。对科学和理性的崇拜,依然是对人自身的崇拜。
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,其源头恰恰是建设人间天堂的努力。所有人都一样,每个人都有裘皮大衣,每个人都有汽车,每个人都炒股发财。罗斯巴德早就清晰地证明,美国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就是从胡佛到罗斯福不断强化的各种管制。胡佛在任期内大兴土木,而罗斯福甚至搞起了计划经济。但对大萧条的种种错误认知一直延续到今日,被大多数知识人解说成市场放纵的结果。
从这点来看,人类确实是愚蠢的。
逆全球化已经是大趋势,疫情加速了这个趋势。正常有脑子的人,都盼着全世界的疫情减少蔓延、快点结束,看到一些无知者欢呼国外的疫情爆发,在他们充满仇恨的猥琐脑子里,别人越倒霉他们越开心。蠢货这么多,实在让人担忧。
发达国家是我们是外贸的主要对象,也是盈利的关键主体。他们的市场越好,我们的收益就越大,可以继续闷声发财。至于那些老朋友国家,连那些长年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企业都很难盈利,就别期望产生经济效益了,少亏点就算好了。
如果发达国家市场萎缩,就象现在实施的短期隔离,会导致订单大批取消。就算我们想复工,也无工可复。无工可复,企业会倒闭,员工会失业。出口下降,外汇就紧缺。外汇缺了就不能买粮食、医药、石油、天然气这些原材料,和先进的设备、仪器、软件和芯片这些关键物资,至于出国留学啥的普通人家就别想了。
某位大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说:“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来,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,都富起来了。”反过来也成立,凡是和美国搞不好的国家,都变穷了。他还有句话值得记住:“不要批评别人,指责别人,过头的话不讲,过头的事不做。外交活动要以趋利避害为主,不为自己树立对立面,越发展越谦虚。千万不要当穷国家的头,他们只是想要钱而已。”这句话到现在依然适用。所谓改革开放,本质上就是不再树立外部敌人,积极融入世界,走向合作共赢,然后全国人民都吃饱饭了。
面对大时代巴别塔的崩塌,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和自律。经济发展,只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,否则会掉入物化的陷阱。而社会发展,是人们观念的结果。同样是中东的不毛之地,犹太人建立起来一个发达国家,而阿拉伯人搞得一团糟。道理很简单:
自己都过不好,还想去指导别人?